中国食用菌产业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中国生产了世界上80%以上的食用菌;另一方面,80%以上的食用菌菌种依赖进口。其中,双孢菇90%是美国品种,金针菇80%用日本品种,杏鲍菇80%是日本种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科学家黄晨阳说,白色金针菇菌种几乎全部来自日本,每年支付的金针菇品种使用权费用超3000万元;双孢菇每年进口费用,大约5000万元至7000万元之间。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树红指出,我国食用菌菌种种源安全现状堪忧,种业小、散、弱,对外依存度极高。目前,我国食用菌栽培品种有80多种,形成商品50余种。规模化栽培30余种,带有外国种源血统的品种占80%,产量占75%。
有人说,中国是食用菌大国,但是“菌种小国”。如何破解这个问题呢?记者采访了分布在全国东西南北4个省市的7位专家,他们分别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黄晨阳表示,从内部来看,我国大多食用菌企业存在“育种不如买种划算”的心态,缺乏雄厚的自主育种创新实力和战略眼光。从国际上来看,海外企业在销售设备时会提出免费送工厂设计,实际上这是一种捆绑策略,让国内食用菌企业无法摆脱。
广东省食用菌行业协会会长、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杨小兵研究员长期从事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研究,其中,“食用菌优质高效大规模生产关键技术研究”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认为,我国人工栽培食用菌品种比任何国家都多。但是,过往一段时间,国内食用菌产业比较急功近利,忽视需要长期投入的优良菌种选育工作,尤其是大型工厂化栽培企业普遍使用国外良种,造成所谓“菌种小国”的观感。
食用菌菌种自主研究势在必行,这不仅是产业安全的需要,也是选育优良品种的需要。
理论上,我国是世界上野生菌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全世界已被发现的可食用菌大约2000多种,中国就有900余种,能够人工栽培的菌种近100种,形成商品的约50种。
然而,福建农林大学菌物研究中心谢宝贵教授指出,其实99%的野生资源并不好,必须通过杂交集中亲本优点,才能得到高产优质的品种。
对这一点,宏臻生物集团可谓体会深刻。野生牛肝菌土腥味重,西南人口味重可以接受,北上广一线城市的消费者不能接受。那就必须改良品种。
(黑牛肝菌是中国首个从菌种到栽培技术全部自主研发的珍稀食用菌。摄影:黄飛鸿)
几乎每位受访的专家都强调,打破“菌种小国”的困局,一定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并且,企业要有长期投入的准备,不怕冒险。
谢宝贵教授团队和上市公司万辰生物科技集团合作,从2019年到2022年连续推出选育的2个白色金针菇品种和1个黄色金针菇品种,有1个白色品种的品质和日本持平而产量则超过日本,黄色金针菇表现更加优秀。最近,他们又选育了一个茶色金针菇。
谢宝贵表示,育种不难,难的是筛选。筛选工作量很大,花费很大,这就必须要和企业合作。因此,他建议,高校去做方法研究,科研机构侧重育种技术方面,企业承担起育种工作。
2011年,宏臻菌业公司研发中心主任纪开萍成功实现牛肝菌袋栽技术时,消息不胫而走,投资者闻风而至。然而,纪开萍心里想的是,要将高品质的牛肝菌送到老百姓餐桌上,就要下定决心走工厂化栽培路线,这意味着需要研发一整套技术体系。同时,这也意味着前期需要大量的投入。因此,她以技术尚未成熟为由拒绝想要赚快钱的投资者。
上海宏博集团表示,“十年磨一剑”,不求短期回报,这个回复打动了纪开萍。从此,双方合作,走上充满希望和艰辛的创新之路。
纪开萍坦言,当时只能证明黑牛肝菌可以人工栽培,产业化能不能成功呢?有信心,但结果会怎么样,不知道。
事实上,黑牛肝菌的研发不是一帆风顺的,既有企业资本力量也有坚持研发的韧性力量。
2015年,黑牛肝菌实现了工厂化栽培。然而,新的问题又来了,利用野生黑牛肝菌直接驯化的菌株并不稳定,必须人工育种。公司追加1.2亿元投资扩大并改造试验基地,2019年,终于实现了稳定地大规模生产的目标。
截至2023年底,景洪宏臻基地、贞丰基地菌种产能已达到每日产26万瓶,每天能够生产鲜牛肝菌26吨,年产值达3亿元。产品出口美国、荷兰、日本等8个国家。
黄晨阳表示,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强力支持下,我国食用菌菌种自立自强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选育出一批白色金针菇、黄色金针菇等工厂化食用菌专用品种,农业式食用菌生产使用的新品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宏臻生物研发的黑牛肝,在国际上是领先的。我国企业规模比较大,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在这几年中几乎全部实现了国产化。
杨小兵说,实际上,我国在野生食用菌驯化栽培方面一直走在前面,茶树菇、黑皮鸡枞、鹿茸菇、羊肚菌等都是近年来驯化成功的。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分类专家邓旺秋研究员认为,在菌种自主化道路上,我们还要创制更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菌种,大幅提高我国食用菌栽培优质菌种的自主率。在真菌分类专家李泰辉研究员的带领下发现的广东虫草就是一个例子,实现了广东虫草种源的自主可控。
菌种自主化首先要有足够大的种质资源库,才不会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吴清平院士带领的团队,翻越各地山川河谷,构建最大的野生食药用菌活体菌种库。据悉,目前已驯化3000余株野生菌种,成功驯化得到45属96种687株食药用菌,包括白肉灵芝、芬娜金针菇等珍稀菌。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食用菌研究发展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胡惠萍认为,目前,必赢登录菌种的卡脖子还不能算完全解决,但是已经朝突破的方向努力了。牛肝菌、羊肚菌应该是比较突出的成果。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培育成功的“广资三号”灵芝、广东虫草,以及猴头菇等品种,都已实现产业化或即将实现产业化栽培。
李树红表示,目前,大规模种植的食用菌还是国外的品种。但是,这两年发展也很快了,国内培育的品种也在逐渐地推广应用了,包括牛肝菌、金针菇、香菇、绣球菌等等。国内选育新品种的速度远远高于国外,因为国家比较重视。以金针菇为例,预计五年左右,国产化达到70%。
“拿我们云南来说,从2017年到现在,已经有五六十个品种出来了,全国来说可能有五六百个品种被培育出来。推广的话,还需要时间。”
什么时候能彻底撕掉“菌种小国”的标签?李树红说:“我觉得最多十年,很快。这几年,从资源到品种已经非常快了,因为国家比较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