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拥有蕨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科属的数量几乎占到世界总数的90%。1940年前,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长期受到英国胡克保守分类系统的影响,一些庞杂的科、属概念得不到澄清,极大地阻碍了该学科的发展。因此,系统地研究中国的蕨类植物,不仅能为我国蕨类植物科研、教学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在国际上推动本学科发展,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最基本的资料。
早在1940年,秦仁昌发表了《水龙骨科的自然分类系统》,将一个混杂的水龙骨科,分为33个科,列出5条进化线索,必赢注册动摇了长期统治植物分类学的经典系统,在当时引起广泛的兴趣与争论。
此后,他的分类系统逐渐被进步的系统分类学家所接受,甚至他的反对者们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工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反对者之一,必赢注册美国蕨类植物权威科波兰特曾在自己的巨著《真菌属志》的序言中说:“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秦仁昌不知疲倦地为中国在科学进步中赢得了一个新地位。”
秦仁昌的工作是近代蕨类植物系统分类学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导致了以后的年代中蕨类植物科属概念的不断改变,推动了世界范围植物分类系统研究的新高潮:新的分类系统在国际上相继出现,这些新的分类系统均或多或少地受到秦仁昌的影响,有的甚至仅仅是秦仁昌系统的补充而已。
1954年,秦仁昌又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中国蕨类植物系统,1959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二卷,就采用了这个系统。
1978年,秦仁昌在1940年的论文和1954年发表的《中国蕨类科属名词和系统分类》的基础上,又发表了《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一文,对中国的蕨类植物提出了更接近自然的分类系统。
从1924年到1986年,秦仁昌潜心蕨类植物研究长达63年,在这63年中,他不仅为中国建立起现代蕨类植物学,更在国际学术范围内突破了蕨类植物系统分类研究中难以逾越的障碍,深受国际同行的赞誉和推崇。由于他几十年杰出的工作,1988年国际蕨类植物学科学研讨会得以在北京召开。
1993,秦仁昌以《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本报记者 洪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