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企中铁十四局发布消息称,在山东东营市垦利区杨庙社区以东的1.45万亩土地上完成了一场现代化、机械化冬种生产,标志着中铁十四局首个规模化种植现代农业项目完成首年度冬季种植。
众所周知中铁十四局被誉为“铁道兵”,是国内大直径盾构和水下盾构隧道及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骨干企业。其转型“种田”举动在网上引发热议,有网友点赞“这是农业发展方向,高标准效率高”,有网友表示“规模化种田有利于粮价降低”,也有网友表示相反态度称“央企资本介入会导致粮价上涨”,更有人对普通农民的前景担忧等。
据中铁十四局官方公众号11月23日消息,不久前,中铁十四局通过竞价获得东营市垦利区山东华澳大地土地经营权。项目地处黄河三角洲的顶点所在地,总面积14549.36亩,土地性质为基本农田,其中包括旱地约8000亩,其余为水田、沟渠等。主要种植作物为玉米、小麦、水稻。
受季节影响,8000多亩旱田的小麦种植,必须在5-7天内完成,才能保次年产出。大片面积、极短时间,给项目组织、农机调度、现场管理带来极大考验。为了抢抓冬种保产出,项目仅用了3天时间即选定高产小麦品种,集结72台农资机械,400吨复合肥、203吨小麦种子快速运输到场,组建近百人的农业专业人才团队,对撒肥均匀度,旋耕深度,播种深度等各个环节把控播种质量,各环节工作高效展开。本轮播种的冬小麦将于明年6月份收获。明年4月份还将种植约3000亩水稻。
据悉项目将采取“耕种管收销”全流程组织管理,与多家科研院所、高校、龙头企业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储备了技术智库团队;与大型粮油贸易加工企业建立合作订单生产;利用自有电商平台“忆农时代”、地方粮食储备等多渠道保障农产品销售。今年以来,西北公司深耕现代农业产业链,先后落地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化种植、土地综合治理、盐碱地改良、现代设施农业等多个现代农业项目,吉林乾安土地综合整治(盐碱地改良)项目第二年度丰产,自主农业电商品牌“忆农时代”品牌效应初步显现,建立了“土地整理—育苗育秧—水稻种植—加工包装—产品销售”全产业链。当前正在密集开拓数智大田项目,拟流转土地面积约30万亩。
为何开始种田呢?中铁十四局表示东营市垦利区山东华澳大地土地项目的落地实施,是推动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实际行动。中铁十四局将全力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科技赋能现代农业产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持续贡献央企力量。
有专家分析称此举关乎粮食安全和储备,甚至上升到国家安全高度,也不排除后续有更多的央企参与进来;同时央企有技术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地改良等,更利于农业发展。还有专家分析称要相信央企的眼光,这或许是投资的至高境界,或许是一个新风口。
其实早在11月17日中铁十四局官网就发布了种田的消息,文章称在中铁十四局吉林乾安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4500亩的水稻已脱粒归仓,雪白的精米等待包装上市。这已是该项目第二年水稻大丰收,而且亩产突破588公斤,比当地同类土地整治项目水稻增产31.8%。该项目是中铁十四局打造的以现代农业产业为牵引的首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盐碱地改良)项目一期工程,总规模约500公顷。
自2023年4月开始,中铁十四局对这片重度苏打盐碱地进行系统化改良,将土壤含盐量降到了每公斤1.1克、PH值降到了8.1、有机质含量从每公斤不足10克提升至20.3克。2023年10月,在首次测产中,亩产达565.9公斤,不仅将原来“不毛之地”变为沃野良田,更为地方新增耕地4500亩,实现了当年实施、当年改良、当年种植、当年达产的重大突破。为探索更优的盐碱地土壤改良技术,项目联合科研单位成立科技攻关团队,结合2023年土壤改良实施情况,总结优化了改良种植方案,共同开展了合理灌排、水稻密植、侧深施肥、地力培肥等关键技术的试验与研究,亩产达到588公斤,比去年增产23公斤,为更大区域改良技术推广运用提供了借鉴和指导依据。
近年来,为推动转型升级,中铁十四局将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作为战新产业发展方向。该公司通过成立战新产业专班,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开设专题学习培训班,积极开拓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板块新业态项目,落地实施了盐碱地改良、高标准农田等多个现代农业项目。该企业还成立“忆农时代”网络销售平台,开展特色农产品销售业务,从改土、种植延伸到农产品加工、销售,逐步培养了现代农业“耕、种、管、收、供、销”全产业链运营能力。
“建筑行业转行新赛道种地”的消息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的表示质疑,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和农民抢地种,农民没地可种了;二是建筑行业能把地种好吗?不会是噱头吧。有的则表示赞同,认为这里属于盐碱地,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差,种地意愿少,有实力的大企业进入到盐碱地改良种植,未尝不是有意义的探索。
媒体大众日报旗下农村大众报发表文章称“建筑行业转行种地,一切交给时间的检验”。东营市垦利区山东华澳大地项目地处黄河三角洲,地块属于滨海盐碱地。山东省盐碱地农业产业体系首席专家葛玉平介绍,因为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环境,使得山东的滨海盐碱地治理在全国属于难度较大的区域之一。盐碱地里种庄稼,“十年九不收”虽说已经成为历史,但是盐碱地上种植主粮作物,改良技术要求高,产量相对低,经济效益相对较差,外加这些年干旱内涝等极端气候出现,抗风险能力弱。正因为这些劣势所在,使得盐碱地上搞主粮种植,无论对于个体农户或是一般流转户来说,都没有内陆非盐碱地有吸引力。其次,企业工商资本下乡种地,也不是新鲜事。成功的案例有,但是赔本赚吆喝,留下一地鸡毛的也不少。无论是本意不是搞种植,或者是由于没有搞种植的能力,最终导致经营不善,出现亏损,导致直接影响是流转费的减少或者拖延,最终受损害的是被流转农户的切身利益。
对于“建筑行业能把地种好吗”的质疑,目前项目区小麦已经完成了播种,收成要待到明年的检验。在盐碱地改良上,中铁十四局曾经有过成功的先例。据新闻报道,中铁十四局之前打造过以现代农业产业为牵引的首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盐碱地改良)项目,项目位于吉林省乾安县,涉及五个村,总规模约500公顷(7500亩),土壤属于重度苏打盐碱地,经过改良,如今已成为良田。黄河三角洲虽是我省盐碱地的主要分布区,必赢网址也是我国现阶段最具农业开发利用条件的后备土地资源,是我国耕地“扩容、提质、增效”的重要来源。这里既是保证粮食安全很重要的一块资源,也是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潜力最大的一块区域。如果真正依靠企业的雄厚实力,进行盐碱地的有效改良,充分挖掘盐碱地的潜力,实现主粮作物的大幅增产,这对于建设齐鲁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无疑是一件好事。
对于工商资本下乡,企业下村种地,必赢网址我们既不能因为不了解政策而盲目扣帽子“棒杀”,也不能还没有看到实际效果就戴高帽“捧杀”。在把握“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下,最终的试金石,取决于一点,那就是能否“把地种好,多打粮食。”
只有“把地种好,多打粮食”,在此基础上延伸产业链,做好农业品牌附加值,才能真正实现盐碱地种植主粮作物见到较大效益。种地有了效益,才能保障农户的土地流转费按时按量发放到手中,未来还有可能“水涨船高”,逐步提升被流转土地农户们的经济收入水平。
据中铁十四局官网消息,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是世界500强——中国铁建的旗舰企业,前身是铁道兵第四师,组建于1948年。经营范围遍及全国31个省(市)以及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集团公司总部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现有员工2万人,下辖19个子分公司,14个区域经营总部。持有七项特级资质、两项AAA级主体信用评级。设有发展研究院、大盾构及地下空间发展研究院。搭建了钱七虎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水下隧道工程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年完成新签合同2000亿元以上,完成产值1000亿元以上。是国内大盾构领军企业,山东省建筑行业首位企业,中国铁建一流企业。
“十三五”以来,集团公司主动求变、积极应变,实现了新兴产业、新兴业务的迭代发展,先后完成了四次转型升级:1.0阶段是不断优化两路业务板块占比,实现板块均衡。2.0阶段是打造国内工程承包、投资+特色、海外“三分格局”,形成了大盾构行业领先、建筑工业化股份最优、检测测绘系统最好的特色优势。目前在建10米以上占比41%,14米以上占比54%,铁路占比64%,穿越长江占比70%,在建16米以上100%参与。总掘进里程突破100公里以上。3.0阶段是发展片区开发、产业投资、流域及生态治理、尾矿整治及矿山开发、TOD、城市更新、地下空间“7+N”新业态。4.0阶段重点布局了智慧物流、现代农业、新能源、绿色环保、装备制造、工程病害治理、新材料、地下空间、城市运营、数字科技等十个产业链。经过多年的转型发展,该集团新兴产业板块业务占比30%以上,已由传统的工程承包商转型为城市运营商和产业投资服务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