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达(1914.10.10~2016.1.20),广东省揭西人,著名植物学家。1939年从中山大学生物系毕业,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曾任中山大学副教授、教授及生物系主任,并担任中国植物学会第八、九届常务理事、广东省植物学会及生态学会第二届理事长,以及国家教委生物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张教授于2016年1月20日在广州逝世,享年102岁。
张宏达教授专注于植物分类学,尤其是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在植物分类学、植物区系学和植物群落学等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基础研究,必赢app发现新植物属7个,植物新种400余种。他的代表作《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和发展》(1980)和《种子植物系统提纲》(1986)被认为是我国50年代以来植物分类学和系统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此外,他因纠正阿萨姆茶的原产地为中国并更名为普洱茶,被誉为“普洱茶之父”。
早在1947年,张宏达教授在完成科学考察后发表《西沙群岛的植被》,1974年,中越爆发领土争端,他根据自己在西沙群岛考察所得的资料进行充实,在《植物学报》上重新发表,证明了西沙群岛属于我国。1985年至1990年,他组织了香港植被考察,足迹遍及全香港,并出版了《香港植被》一书。1986年至1989年,他组织了中德联合的“海南岛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研究CERP”(联合国人与生物圈MAB计划)。
张宏达教授出版专著9部,编写教材12本,发表论文160余篇。他参与《中国植物志》的编写并主持撰写了四卷《中国植物志》,这目前世界上篇幅最大、记录植物种类最全的植物志,为全面了解中国植物资源奠定了基础。《中国植物志》于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张宏达教授是高校唯一获奖者,也是中山大学历史上首次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他参与的“中国植物区系研究”等项目,获得中国科学院一等奖和特别奖。1987年,在国家教育部的资助下,张宏达教授在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创办全国教育系统第一个野外教学科研基地——中山大学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实验中心。
“独我情怀寄树草”,张宏达教授醉心植物,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进行了无数的野外考察。他先后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100多人,常常教导学生单靠书本无法取得成就,强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张宏达教授用一生的时间和实际行动,表达了对植物和科学的热爱。
为感恩张宏达教授的杰出贡献,并鼓励青年学者潜心基础科学研究,促进我国植物科学特别是中山大学植物学科的发展,2004年10月10日,恰逢他从教65周年及90岁生日之际,特成立“张宏达科学研究基金”。该基金由张宏达先生的众多弟子和热心企业捐赠,旨在支持植物分类学、系统学、区系学、生态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促进植物学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2024年10月,为庆祝张宏达教授诞辰110周年及中山大学生物系建系100周年,张宏达先生的众多弟子共捐赠156.7万余元支持学院发展。学院为表达对张宏达教授的感激之情以及对张宏达科学研究基金管理委员会的感谢,决定将生物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植物学实验室命名为“张宏达实验室”。
张宏达实验室的冠名,不仅是学院对捐赠校友的感激,也诠释着校友们对母校母院的感恩之情。为了延续张宏达科学研究基金,希望更多的校友和在校师生,为学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学院的发展与建设。